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好書推薦 - The Buyout of America: How Private Equity 私募基金 Will Cause the Next Great Credit Crisis




Give credit where it's due...


美國深陷金融海嘯, 正想爬出泥淖之際, Joshua Kosman (Financial Reporter, New York Post) 預測下一波金融信用危機要來了.


原因並非消費者信用卡或者學生貸款, 而是私募基金公司 Private Equity Firms 舉債購買行為 [又稱Leveraged Buyout (LBO)] 以及衍生後果.


v結論


ý 過去10年來, 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PE) 在美國用Leveraged Buyout (LBO) 舉債購買 3,100 家公司


(Using the same cheap credit that caused the housing bubble; 次級房貸搞出了繡花枕頭 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 PE/LBO 也有個 CLO - 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ý PE is the largest employer in the U.S., 750 萬人; 10% 就業人口


(公務員除外, 10人中有1人任職於被PE擁有的公司)


$ PE舉債購買別家公司時, PE firms假如自備額 20%, 舉債 80% è 被買的公司承擔80%債務. 3~5 年內PE脫手賣出, 留下巨額債務給當初被買公司. (我花 100 塊錢買你, 我自己出 20 , 你負債80 塊錢 )


$ 3,100LBO公司購買案累計債額1兆美元 (相較 2007 sub-prime mortgage次級房貸債額1.3兆美元)


L 2008年底, 波士頓管顧公司預測2011年底:


1,500家公司無力償債到期債務 (nearly half of the 3,100 corp. PE-owned will default on their debt);


190萬人失業 (assuming 1,500 companies file for bankruptcy, 並且保守估計裁員50%)


1兆債務若成死債 (毫無價值), 將近一歩凍結廣泛商業信用, 對景氣復甦無疑血上加霜, 傷口灑鹽


失業率上升 (190萬新增失業人口), 購買力下降, more houses foreclosures…etc



v 私募基金 - The Who, What, Why, How, …


X ? ? - Mostly located in NYC; top players: KKR, Blackstone and Carlyle; 100 major ones, 300+ overall.


X 錢哪來 - Public pension funds (ex: 政府主權基金, Montana State Government, California Teachers Pension Funds…etc)


X Leveraged buying & selling companies in 3~5 years before the loans come due (就像 80 年代電影 The Wall Street)


(私募基金舉債買公司與你我辦理車貸房貸有一部分相同, 我們都要付頭期款down payment (ex: 20%);


你我往後逐年償還車貸房貸本金, 但是私募基金要被買的公司跟銀行借錢賣自己, 私募基金不用還錢, 債務人是被買的公司. 私募基金短期持有3~5 , 巨額債務到期前便脫手轉賣)



v爲什麼私募基金有利可圖?


Giant Tax Loophole - Interest Tax Deductibility.


W 美國稅法規定, 公司償還貸款利息可以抵稅, 常稱稅盾; 所以當巨額舉債衍生利息, 償還利息幾乎是免稅;


W 立法原意:


J 政府為鼓勵企業借錢購買設備, 興建廠房, 擴充生產力, 增加競爭力;


J 透過租稅優惠 (償還利息 = 抵稅, 政府阿沙力) 提供誘因良性循環 (本應納稅而省稅款, 企業可以再投資, 或加速清償債務; 有利產業壯大, 或者安定金融)


J 理論上, 促成三贏 (企業茁壯, 金融蓬勃, 縱使政府早先流失稅款, 會在未來稅基成長後回收更多)


J 不同企業間若彼此進行再併購, 也是競爭力更強. 因為個別企業體質日趨更佳 , 體現1+1 > 2 綜效.



以上純屬 立法寓意理論派, 實際上呢


舉債借款純粹炒作賣價, 變成現金入口袋 (並未用來擴增設備)


獲利能力真的變強了嗎? Yes & No, 端視如何檢視財務報表 (事實雖然只有一個, 但是說故事的方法很多)…


Earnings increase = " eliminate more workers " decrease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capital expenditures


私募基金是短期動機, 轉手獲利, 並非強健公司體質, 長遠經營 (熟透3,100家公司?? 且在5年內就脫胎換骨??) 實際上, 志在高價脫手, 債留公司, 下個買家 (通常也是PE同行) 反正也用相同舉債模式, 榨乾剩餘價值


政府損失稅收近700億元 (PE擁有的公司比同業少繳一半的稅)


Obama 政府已指派 Paul Volker著手研議可能的解決方案



v私募基金的目標獵物


$ 產業特性: (1) Healthy, (2) Usually that are not fast growers; (3) Will have dependable cash flow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所以若PE短期內美化公司財務報表, 裁員 (名曰: 減肥) 或砍研發費用 (名曰: 杜絕浮濫, 審視+聚焦投資效益), 公司尚能吃老本, 短期內還能轉賣, 但不利長遠競爭力)


$ 看看下列公司: 床墊公司, 醫院, 老人安養院, 租車公司, 報業, 廣播公司, 旅館業, 甜甜圈公司, 玩具公司, 唱片公司. 是否吻合上述特性.



v私募基金的成績/名聲 (從實然面)


L PE今天在做的事情, 其實早在1980 年代就有, Michael Milken (, 就是經濟學四人幫課本講的 M. M. Junk Bonds) funding LBO buyouts, 後來 Michael Milken 認罪入獄 (證券詐欺, 敲詐勒索, 詐騙錢財)


L 華爾街電影 (麥克道格拉斯, 查理辛) 讓舉債併購的形象更糟, 所以改個名字 PE 私募基金借屍還魂


L 1980年代, 當時25樁最大的舉債購買中, 超過半數公司以破產收場


L 1990年代, 經濟榮景最旺的時候, 10 樁最大的舉債購買案, 6 家被買公司表現大不如前, 3 家好壞摻半, 1家比以前好


L 2000年代, Moody’s 分析10樁最大的案子, 6 家被買的公司被搞的支離破碎


L 前面已經說過2009debt default 的公司裡, 過半數以上是PE入主的


可見實證, PE +舉債併購, 對個別被買公司不利, 也對整體經濟不利, 更不用談對死要錢的政府不利.



v私募基金到底對誰有助益? (從應然面) A. 對被入主的公司?


ý 迷思 – “兇手不是我, 往生者本來就體質差, 每天都快要一命嗚呼, 怎能怪我


[ 迷思1. PE入主前, 被買公司原本早已經體弱多病, 多虧私募來救援重整


讓我們想一想, 舉債貸款風險是什麼? 就是借錢的不還錢 è 被買的公司.


PE跟被買公司牽手進銀行辦貸款, 在銀行眼裡, 要是債務人(被買公司) 基本面不行, 一副還不出錢的樣子, 銀行敢放款?


9所以被買公司原本要夠健康, 才能夠撐起整個 舉債賣身的戲碼



ý 迷思 – “還好PE來了, 要是PE沒入主, 結局更糟


[ 迷思2. PE入主, 是比較好的結果嗎


動機 (炒短線, 無意長遠經營, 我想也就算有意也無能力吧);


入主前行為: 巨額貸款, 債留公司; 入主後行為: 大量資遣, 大砍研發;


等到PE要脫手轉賣時, 往往公司獲利能力已經被 債務” + “無人才, 斷研發前後夾殺殆盡



待續下一篇內容


l 私募基金到底對誰有助益 B. 對被募的私人基金?


l 千金難買早知道 為什麼多達3,100公司會同意PE/LBO?


l 舉幾個產業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