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這是第七屆海峽兩岸大專盃辯論賽的冠亞賽辯題.
正方贊成管制, 東吳拿了冠軍. 看完雙方交鋒後, 本人感觸甚深...
有的辯題是批著羊皮的狼, 或者說掛羊頭賣狗肉... 用台灣政壇的話來說, 綠皮藍骨 (反之亦可)
"價值 (皮) 政策 (骨) 辯題 " 對 "只會打價值性辯題" 的選手來說是 "挑戰"
像我們從小打奧瑞岡賽制政策性辯題長大, 很自然習慣去檢視...
* 政策手段是否與政策目的一致, 還是倒行逆施 相違背
* 執行層面是否跟當初規劃層面穩合, 實際效果有多少, 實現幾成, 投資報酬率多大, 副作用呢?
* 施行細則與母法意旨吻合, 還是相違
用白話文來說, 就是
* 說到就要做到, 不可以說一套, 卻根本達不到, 或者做另外一套
* 執行效果不可以打折扣, 灌水摻假, 東減西扣, 非常可惡
* 執行手段不可以本末倒置, 問題沒解決, 而增生出一堆反效果, 副作用, 新弊病.
因此, 如果我們重新檢視 "政府管制私家車數量" 究竟能不能:
a. 減少排放廢氣量
b. 舒緩堵塞交通
c. 環保節能 (就是不要浪費能源... 石油)
d. 還我一個停車位
<爭議一: 車輛只會變多, 不會變少>
如果管制汽車牌照發放數量, 比方說上海市只准核發10萬張… 依照我對人性的認識…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偽造車牌, 雙胞胎車牌, 路上的車一點都不會減少, 反而會助長黑市經濟,
空氣汙染只會更多, 交通塞車只會更嚴重, 別忘了路上還有一堆違法車輛橫行,
不利交通, 逃漏牌照稅, 又對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莫大風險.
"地下經濟猖獗". 自古以來, 寓禁於徵, 如果供給量僵固了, 由法條訂定. 那地下經濟孕育而生.
如果要徹查每一步車, 想想要花多大的成本, 人力, 而且永遠抓不完.
美國曾經頒布禁酒令, 立意良善, 但是手段與立法目的脫鉤, 達不到政策效果, 宣告徹底失敗.
<爭議二: 能源耗竭更迅速, 車輛不會更省油, 零件不會更環保, 科技不會更發達>
因為政府管制私家車數量, 就算生產出環保車, 省油車, 又沒有消費者買…
既然不准賣新車, 廠商無利可圖, 何必絞盡腦汁, 何必投資研發? 乾脆不研發新車了, 舊型繼續賣...
安全, 省油, 環保有甚麼意義, 反正沒有人來買... 所以技術研發將趨緩, 倒退, 甚至遲至不前.
更有甚者, 汽車公司甚至看準私家車數量管制, 反正上海只能賣 10 台車,
反過來哄抬車價, 當成競標拍賣, 誰出的起天價, 誰才 “夠資格” 買這台車.
於是一種奇特的現象產生了....
本來應該是消費者挑車, 而 TOYOTA, BMW, VOLVO 絞盡腦汁吸引消費者, 消費者做決定
於是省油的車, 安全的車, 堅固耐用的車, 環保的車, 討好消費者…有競爭才有進步...
現在反而顛倒過來, 車商反而哄抬車價, 甚至聯合壟斷, 消費者反而要自相殘殺,
讓車商漁翁得利, 而最後只有 郭台銘, 曹興誠, 比爾蓋茲, 張忠謀可以在上海開車,
<爭議三: 一窩鋒搶購車牌, 卻不買車, 等著哄抬謀取暴利 >
車牌, 原本是給真正需要用車的人…. 如果政府管制限量發行, 那會一窩蜂瘋狂搶著申請牌照,
大量囤積牌照, 等著哄抬, 謀取暴利 … 就算我不開車, 也會弄來一堆, 高價哄抬….
小張用不到 10 張, 卻搶著申請 10 張, 做甚麼用途??
"行" 不再是一種權力與自由, 而是奢侈品, 天價者得. 廣大民眾如何能交通, 貨物如何流通?
重創經濟, 老百姓必定怨聲載道.
<爭議四: 交通還是會堵塞….>
- 路上原本的車輛已經夠多, 現在還多出"黑市\偽造車牌"
- 交通會更加堵塞, 前面論證過, 合法車 + 地價經濟 (黑牌) 車
其次, 大都會車輛飽和, 不能在上海買車…. 可以理解…
那其他地方可不可以賣車? (比方說赤壁) .. 那赤壁車牌可不可以開進上海呢?
老百姓聰明的用網路下單, 車商把車從新疆開到消費者家銀貨兩訖…
距離近的到外縣市買車再開回家….
車輛怎麼會變少? 交通怎麼會舒緩? 空氣污染怎麼會趨緩? 停車位怎麼會足夠??
綜上所述
管制手段沒用, 徒增成本, 同時產生新的弊病:
* 污染的車輛數量更多, 每輛車污染更嚴重 (車商懶的研發新科技, 老舊烏賊車更烏賊…)
* 黑市猖獗, 車與車牌都天價…. 老百姓行的權利與市場秩序蕩然無存
禁止外縣市車輛進入都會, 重創經濟, 物流不通, 商旅不能往來, 親人不能團聚
如果不禁止外縣市車輛進入都會, 則上海百姓會到赤壁買車開回來,
新疆車商會把車子開進來交車…. 所以數量只會更多….
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