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大學發展應該重量不重質 /大學發展應該重質不重量

大學發展應該重量不重質 /大學發展應該重質不重量

這是前鎮子兩岸盃的冠亞戰題目, 東吳主重 ”, 對岸鄭州大學重 ”. 對岸的鄭州大學獲得冠軍.

東吳重強調 春風化雨, 但資源有限(校地, 經費, 設備…etc), 有教無類寓意良善,但英才有限 (,,,管理)”

先天條件限制是明擺著的事實,如果漠視忽略, 執意追求大量

當大學聯考錄取率超過 100%,出現10分考生上大學.

當質與量不能兩全, 寧可犧牲量, 也不犧牲品質.

鄭州重 ”, 認為 重量 (多數) = 庶民 (多數)”, “重質 (少數) = 菁英 (少數)”,

若結果看來僅菁英 (少數) 接受教育, 則教育被少數把持. [少數把持 + 教育很重要 = 壟斷, 可惡]

少數菁英接受教育, 壟斷教育, 那就是特權. [特權, 可惡. 砍一刀不夠, 還得再補上第二刀.]

要是少數特權霸佔教育資源, 教育菁英份子少, 庶民文盲多,階級高低顯著, 日久加大差距,

大學發展 特權壟斷” “社會階級” “貧富差距綑綁在一起. 加油添醋 一起攪拌

先衝量, 量夠多, 才能普及教育, 廣開民智.

學校多, 教職多, 才能吸引學術研究, 發展各自特色.

彼此競爭, 產生良性競爭, 大學才能真正發展.

逕行推論, 保質必先保量, 量不保, 則質不佳.

大學重質, 就是教育不普及, 少數特權壟斷, 僵化社會結構, 擴大貧富差距.

反之, 大學重量, 保持多量, 就是刺激競爭, 百家爭鳴, 此一利; 又普及教育機會, 此其二.

用反特權, 反壟斷, 反文盲, 反階級為旗幟, 掩護 大學發展偷渡上岸.

戰局樞紐在後半段, 東吳大方承認在質量難兩全情況下, 願意犧牲數量, 以換取 品質不墜保發展.

接著大聲問對方, 請問質量難兩全時, 對方願意犧牲品質, 來保全數量不減嗎??

鄭州大學也很妙, 反覆回答 我重量, 但我不犧牲品質, 質與量我兩樣都要”…

然後像按重播鍵 發展必須保量, 不保量則質不保不容少數特權壟斷資源, 庶民普及!@#$%”

透過 Youtube, 看到東吳選手臉部充滿疑惑, 如果我是選手, 一定覺得對手是沒聽懂問題嗎? 是來亂的嗎? 不誠懇

本人揣測, 賽前於選手村備戰, 設計題組時, 可能預測對手回答只有一種可能 : “犧牲品質, 保數量”…

(因為辯題明擺著 大學發展應該重量不重質(正方)/大學發展應該重質不重量(反方)”, 哪有持方可以全拿…)

Well, 場上對手胸有成竹講另一種答案 (我猜正方是打從心理相信 量變大, 必然引起質變佳”, 人海戰術bla ^3…)

我個人認為, 價值性命題 總是 測驗歷史故事, 較勁 信手拈來成語多, 典故豐

考驗邏輯少, 討論因果關係少 stand up comedy, late night talk show…

盡是故事東拼西湊 拼裝車

v 譬如強調 重量的一方說:“東周孔門要先超收 3000弟子才能孕育 72 賢人,

要是開門只收30 弟子, 哪來 72 賢人” * * * 還引起全場鼓掌咧 . . .

讓我們想想, 這具有論點效果嗎?

孔子弟子3000, 賢人72為例 怎會馳援重視的一方呢?

300072 (賢人acceptance rate 2.4%, 比長春藤錄取率還低)… 有趣之處來了

72賢人有共識, 其餘 2928 校友 是不賢嗎? 如果不賢? 能視為教育界損兵折將嗎?

是望子成龍家長期望不切實際? 還是2928 校友根本非作學問的料? 浪費教育資源?

反過來說, 正因門檻高, 篩選嚴, 品質不妥協”, 所以才能擦亮招牌, 吸引慕名前來

如果品管不嚴格, 哪有號召力? 哪能一開始吸引 3000 ? 談何容易!!

試想, 若歷史重演, 開學註冊日, 新生凡報到即刻領取賢人證書, 齊頭式平等.

72 2928並無分別..

試問, 史上72 賢人會想擠進孔門嗎? 而孔門就算足額收 3000, 日後會出72賢人嗎?

保量必先保質, 品質不佳, 別說濫竽充數, 說不定根本是冷清清, 門可羅雀

套一句宗奎學長的訓誡, 辯論比賽又不是煙火, 短視 (笑一下就沒了) 又空泛 (只有煙味)

我認為交鋒沒有討論重點, 究竟核心重點為何?

(不得不誇獎我那好同學, 超級潛力股經濟學者法翔經濟學有讀通透就是利害)


大學發展是目的, 重量與重質是手段不同

從個體層面看, 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念大學, 念大學也不見得是每個人最適合的答案

從整體層面看, 人人念大學當學者做學問不見得是社會之福, 不效率也不效益

v篩選手段要能 盡量準確 找出這些人念大學適才適所, 才是社會之福

(不只大學人才難找, 烹飪找食神亦然, 執導找李安亦然, 機械找剛彈亦然…)

可是辦學者不知究竟誰適合唸書做學問? 多少人? 學子也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治學

現實上, 只能設計篩選機制

用招生考試分數高低, 鑑別誰適合不適合用質淘汰量

用在學修課分數高低, 鑑別誰適合不適合用質淘汰量

用研究任教淘汰機制, 鑑別誰適合不適合用質淘汰量

淘汰量多, 乃不得不也, 但起碼 適才適所答案 日趨明朗, 浮現

或許, 在一個完美理想國, 能未卜先知, 選手沒起跑就知道誰會先到終點

自然不需要定標準, 也不用仰賴標準篩選不適合

unfortunately we don't live in that world...

大學發展重質不重量, 說穿了, 正因不預知答案, 所以用質當篩選機制,

層層淘汰盡量找出適才適所.


諸君或許會問, 過程是否會100樣本 99 個媒合失準, 耗費 99 個時光與教育資源?

當然會, 但那是必要之惡, 也找不到更準確的篩選機制

倘若大學發展重量不重質:

(1) 能不經篩選 直接達成適才適所 或者 有比 測驗品質更為準確的篩選機制

重量不用把關, 直接點名神準, …

(2) 再不然認定大學是全民教育 (像國民基本智能一樣重要, 與選錯人擺錯位置無關)

v量變究竟如何引起質變 (會影響/無影響; 良性/惡性), 趨力與拉力多且複雜

如果大學量多, 辦學狀況良莠不齊, 又無輔導退場機制, 就是賞罰不明

賞罰不明, 公平何在, 缺乏公平, 如何良性競爭? 哪有進步的原動力?

劣者食髓知味, 優者近墨者黑, 劣者影響優者, 惡性循環, 導致一體沉倫

認為數量多就 (1) 必然 (2) 自然產生良性競爭, 是天真單純

認為趨力拉力 (1) 僅良性無惡性 (2) 缺配套也無妨, 是一廂情願

缺乏公平就不會有良性競爭, 而賞罰不明何來公平可言

辦學不力與治學不佳缺乏退場機制, 與優質者齊頭式平等, 就是不公平

產生全體退步, 逆向發展, 就是坐視惡性壓倒良性, …

如果大學生量多, 學習狀況良莠不齊… (自行類推不贅述…)

真不知在部落格上講論點有誰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