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沒搞清楚, 我就來了. 如果搞清楚, 我更想來. Part-2

Part -2 同窗課程 (Peer evaluation / Teams)

mba 非常注重 team work, 非常注重 discussion, 非常注重 participation.

ㄧ般學術研究學位, 也許多半是 heads down, individual work.

我舉幾個簡單例子, 也許更能說明課程如何進行, 同窗生活究竟如何?...

想像情境 a: 開學第 2 周專題作業, 第 3 周期中考, 第 6 週期末報告, 第 7 周期末考, 本學期結束.

這是現實, mba 把俗稱的學期 semester 切一半, 每學期只有 7 周. (我們叫 module)

這樣的生活步調, 維持 2 年.

* 以前當學生, 開學第 1 個月我的課本都沒買齊呢....


想像情境 b: 7 週都有作業, 明天要飛去外城市面試, 下週要參加 job fair, 報告又輪到我主筆

這是現實, 找工作是 mba 的大項目 (甚至是主要項目, GPA 高但卻沒工作有用嗎?).

1 年級 mba 要找 暑假 summer intern, 2 年級 mba 要找 full time

只要在找工作, 就有面試, 就要學習管理時間, 跟時間拔河; 每個同學都跟你ㄧ樣.

在 A 機場利用等待轉機時間跟 B 地點的同學討論個案, 上飛機後趕工自己的部份,

下飛機後奔回學校 email, 視情況討論.

大家都是緊湊的行程, time management 很重要, 相互體諒很重要.

輪流 watch each other's back. 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

要學會挑選組隊成員技巧, 不能為了人手充足, 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去面試, 就都選

不用找工作的 company sponsored student. 因為這樣反而不利, 自己貢獻少,

組員又沒有辦法親身體會你分身乏術的辛苦, 最後落的理外不是人.

也不能矯枉過正 , 為了實現 "大家穿同一條褲子" + "上同一條船, 福難同受"

同組成員都要找工作, 每週都有人輪流面試而缺席, 戰力永遠不足.

這是 "權利義務對等", 加上 "武器人質對等", 等於 "恐怖的平衡"...

這樣的生活, 我過了兩年.


想像情境 c: 有門課程總成績: 1/3 靠自己考試, 1/3 靠課堂發言討論, 1/3 由同組同學相互評分.

講白點, 考試全對總成績只拿到 1/3 , 另ㄧ 33%靠課堂參與, 另外 33%同儕互評.

ㄧ定有人此時跳腳, 質疑 "同儕互評不公, 不專, 不客觀". 課堂參與的評分很主觀.

Well, 社會上, 職場上, 不正是如此嗎? 企業營利環境不也是如此嗎?

務實面來說, 組隊要有技巧, 包括事前多打聽 誰是好的 team member (調查品牌信用)

事前評估 哪些隊員跟我搭配默契好 (了解能力互補, 彼此互信)

多加溝通 彼此的 schedule, 早點照知誰哪時沒空, 及早應變, 並且事後自己補回來.

Be fair, be approachable, be infromative, be honest, and be a problem solver.

如果各方面條件實在不充分, 換個學期再修也是個選項 (反正兩年有 8 個學期)


另ㄧ方面, 課堂發言乍看之下是非英語系學生弱項, 實際上的確是, 絕對是!!

然而, 難道是在出國後, 到異鄉才上課鮮少發言, 參加討論嗎?

以前在課堂上, 在團體中討論就言之有物, 擲地有聲, 反而來了異鄉就失常呢?

"橘生淮南則為橘, 橘生淮北則為枳" 易或 "冰凍三尺, 絕非ㄧ日之寒" 植得玩味

大家當然知道你不是用母語發言, 只是不確定我是不是就不在乎, 無所謂, 沒準備.

針對後者, 應該事前準備.

這樣的生活, 我過了兩年...


個人獨特心得:

離開母語環境, 以第二外語溝通, 讓我改變的不只是技能面, 更重要的是 "心態面".

過去, 大家都用中文, 加上我又打辯論比賽, 當辯論裁判.

別人說 "我不知道怎麼講" "我表達不出來", 我很難體會那是什麼? 遑論感受與心境.


現在, 我也遇到這樣的狀況, 自己也有同樣感受, 漸漸懂那種複雜情緒;

其實, 那情緒包含了很多層次:

"我有想法, 為什麼講不出來, 或者講出來意思不對"

"我的想法, 明明正確, 為什麼你們聽不懂, 不多討論, 或不認同"

"那算了, 我不講了, 也懶的管了. 既然你們沒耐心, 也不想努力聽懂我想講什麼"


跟美國人同組, 也同時跟其他非英語系國家人同組, 讓我體會深刻 感受深刻.

我的日本同學, 是 DoCoMo sponsor 的, 專長是行銷戰略與資料庫精準行銷

英語不是他的母語, 也不是他的專長, 必然影響了他的表達效果與效率.

如果多花點心思, 嘗試去聽懂, 主動去推敲對方在講什麼, 溝通確認,

收穫必然倍增.

但如果不願意了解, 或者懶的去花心思了解, 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離開母語的環境, 會強迫自己必須事前多準備, 準備充分, 盡量完整且仔細不遺漏.

呆在母語的環境, 不諱言比較容易臨場發揮, 比較輕鬆準備, 萬一臨陣磨槍不亮也光,

在工具層面來說, 當然是優勢.

但我個人認為, 正因為沒有母語優勢, 不能靠文字潤飾 巧妙閃躲, 非得硬碰硬 !!

反而更能砥礪自己一定要事先齊備, 功課做足.

在工具層面來說, 當然缺乏優勢, 但在養成觀念方面, 我認為利多.


把腦袋裡的想法表達清楚, 把話說清楚, 不代表想法有價值, 或者見解深刻獨到.

充其量, 我只是知道你想說什麼, 也許是想喝水, 也許看電視, 上街買菜這類罷了.


待續... Part -3 找工作

Part -4 觀念與文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