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沒搞清楚, 我就來了. 如果搞清楚, 我更想來. Part-1

主旨是我的 mba 心得, 講述個人觀點與經驗. 不見得與他人經驗或者觀點ㄧ致, 也沒有必要ㄧ致.

我答應好友芭樂, 我會寫 勵志文. Well, 我會努力讓這篇文章充滿勵志 (感性), 又實用 (理性).
  1. 摘要
兩年前, 我沒搞清楚 mba 到底是什麼? 知道個大概, 但實際內容上, 卻很模糊. 但我帶種, 來了.

兩年了, 礙於台灣跟美國的商業水準落差, 教育制度差異, 社會文化分歧, 語言文字隔閡...etc

我還是沒有完全搞懂. 但是, 我了解的越多, 我更想留下來.

時光倒轉, 我還是會離鄉, 背景 - - 接受挑戰.

離開故鄉, 母語, 人脈, 告別熟悉的生活環境, 法令制度, 會帶給你很多不便.

具體來說, 會很麻煩, 增加成本, 暴露在風險之中, 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的學涯, 職涯, 與生涯.

我深信 What did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就像七龍珠裡的賽亞人ㄧ樣, 只要沒被打死, 從死亡邊緣爬回來, 就會大成長.

即使被打死, 還可以用七龍珠復活, ㄧ樣大成長. 那穩賺的啦 !!

回頭想想, 從小多看漫畫, 還大有幫助, 養成積極的人生觀, 奠定出國唸書的基礎.


2. 申請入學 (Qualifier / Differentiator)

常識: AT, 托福, 推薦信, 在校成績. <- 這些是 Qualifier, 我不贅述.

關鍵: 要有 Differentiator. 因為考試分數相同的人太多了, 選誰好呢? 用什麼標準選呢?

ㄧ部分的答案就在各大機構的 B-School ranking 的 criteria 裡, 提供很多線索.

Business Week, Financial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US News... etc, 採納並公佈 criteria,

mba 是職業學位, 跟ㄧ般學術研究學位不同. mba 學校排名好壞成敗取決於學生自己的就業表現,

其他種類學位學校排名好壞 靠教授學術領域的表現.

具體來說, 學術研究學位排名好壞, 跟 faculty 發表論文數量, 爭取研究經費, 攻讀博士班的比率...

mba ranking 在意畢業班畢業前3個月多少人找到工作, 畢業日多少人找到工作, 起薪, 升遷速度,

加薪速度, 更訪問企業主聘任各校畢業生滿意度, 訪問畢業校友滿意度. 不難感覺到本質的差異 ...

當然 mba ranking criteria 不會忘記 GPA, GMAT, student/faculty ratio...

所以想被錄取, 不應該 "只站在自己角度想" , 而應該 "站在校方角度想" 應該錄取誰..

不應該 "只站在當下時空點" 著眼, 而應該 "力足未來" 著眼, 成就導向, 企圖心導向, 動機導向 ...

- - -

"為什麼" "此刻" "需要" "美國" "本校" "mba"?

你期望得到什麼 ??? 這裡有你想要的嗎 ???

為什麼應該錄取你, 你的能力與經驗是什麼? 價值何在? 如何在兩年間加惠同屆其他人?

不能光拿不給, 你能貢獻團體 團隊什麼 ???

學成之後, 本學位會如何 加惠你的職涯 生涯?

請好好升官發財, 位高錢多權大, 擴大本校勢力, 並且捐錢給母校.

- - -

講完理論, 看看實務面, student body 究竟怎麼回事. 美國學生跟國際學生分開討論, 先看國際學生.

好學校挑好學生, 我提供以下例子思考:

  • Company sponsored studet (or Government sponsored student):

現況: 大公司 (多半日韓公司) 砸大錢派中階主管來唸書, 練語文, 畢業晉升.

理由: 對學校 program 利多, 因為這些人在大公司升到主管, 能力好, 絕對不是庸才笨蛋.

主管在管理實務經驗豐富, 相較初出校園新鮮人, 更適合 mba 個案討論教學.

畢業已經有工作, 好工作, 好待遇 (公司砸多少花費, 相對期望可想而知) 利 ranking.

學校又可以把獎學金名額空出來, 吸引其他人.

另ㄧ方面, mba 還有很多要找工作的學生, 需要透過就業輔導中心協助.

就業輔導中心更可聚焦有限時間與資源, 協助找到更好工作.

這是校方與企業雙贏.

心得: 申請面試時, 不妨問問該校面試官, 該校的國際學生比率, 來源, 職業經驗與就業狀況.

日韓企業不笨, 不會拿大錢開玩笑, 投資在錯誤的人, 投資在沒有利益的學校 program.

不妨參考他國聰明企業的選擇, 再回頭想想自己如何做決定.

職業學位是一筆大投資, 對學生如此, 對學校亦如此. 開銷很昂貴, 念完的報酬應該也要很理想.

每屆名額有限, 學校資源有限, 收了你就得割愛別人.

為什麼教室的位置要給你坐, 你想要/需要/必要嗎? 經濟效益有多大? 機會成本有多高?

這些問題我當初沒想清楚; 如果能想清楚會更好.

待續

Part -2 同窗課程 (Peer evaluation / Teams)

Part -3 求職 (Hard skills / Soft skills)

Part -4 觀念態度 (Step up / Speak u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