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Mike Vick

這篇文章會談到 NFL 明星四分衛 Michael Vick.


聲明: 不贊成非法虐待動物, 不贊成非法賭博; Michael Vick case 聯邦法律正審理中, 沒有評論.



(呼 ~ ~ ... 對於個人 blog, 又沒什麼人看, 事先聲明做到這樣, 希望足夠....)









Anyways, 先講前喬治亞州美式足球職業四分衛一哥 : Michael Vick



關於他的正面報導 ....



  • 1980 年生於維吉尼亞州



  •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全額獎學金), 大學傑出運動員 海茲曼獎 票選 探花



  • '01 年 NFL 選秀狀元, 亞特蘭大 隼隊 Falcons 看板四分衛, 第一年 率隊 挺進 NFC 冠軍決賽



  • '04 年 成為 NFL 史上 第一個 單場 自己抱球跑 100 yard, 傳球叫隊友跑 250 yard 的選手



  • '04 年耶誕夜, 簽下一紙 10 年合約, 總金額/長度 均創歷史紀錄



  • Running QB who throws (另ㄧ種 四分衛 throwing QB who runs occasionally)





美式足球有天空戰法 (傳球前進),



地面戰法 (ㄧ堆肌肉棒子 悍馬車 衝鋒...)



  • 合約薪水多到我再念個 JD, 加 MD, 加精算師 都望塵莫及






~ ~ ~ 這傢伙闖禍了!!!




  • 涉嫌在維吉尼亞州 聚眾賭博 (狗互毆 ), 結夥虐待狗, 結夥屠殺狗


  • 法律面 : 如果定罪確定, 量刑範圍 介於 12 月 ~ 6 年左右 ( bye bye NFL career)


  • 職涯面 : 確定 2007 NFL 球季整季判球監, 報銷; Nike 代言球鞋無限期延後


若賭博罪確定, NFL 終生禁賽




  • 媒體面 : 面對排山倒海的體育記者提問, 他堅定的回應 ...








姑且不論到底有無虐待動物, Vick 主動自己跟紅色靠那麼近, 就足以令人懷疑



(撇清顏色, 就是宣示正義 ?#23#$%%^ .... 哈哈哈哈 ...)




  • 聯邦檢察官成功策反 3~4 名污點證人, 宣誓對 Vick 不利證詞

  • Vick 在美東時間 8月27日對媒體發表聲明, 由律師接受認罪協商 (guilty plea)

認罪協商未公開, 但各方法律專家 判斷 協商內容為 : 徒刑 6 ~ 18 月之間



他是大人物, 他出包的新聞遍佈各大媒體, 我被半強迫的強迫吸收資訊, 覺得以下超炫:
  • 因為是聯邦 case, 不是 州 case, 所以聯邦法官 可以 漠視 檢方與辯方的 協商共識, 自己另立

罪罰主張, 而法官說了, 也就算數了 ... 什麼陪審團 也免了 ... 好恐怖阿 !!!

Vick 分案聯邦法官 Hudson 是個 主張 用重典 的傢伙, 有可能 不理會 檢方的量刑建議.

理論上, 檢方代表的是 國家人民, 如果 認罪協商 為 檢辯雙方共識, 代表國家人民覺得

此人行為, 我們可以接受 這樣的處罰量 .... 可是聯邦案件, 法官就是可以跳出來 路見不平

... 如果是辯護律師, 真的要好好 分析各種因素, 囚犯賽局, 談判學, 觀察輿論風向球 ...

祈禱最佳情況, 應變最壞狀況 ( pray for the best, plan for the worst)

要不要賭一把 ? 哪一作為才是風險大 ?

  • 各方輿論爭執不休, 大體上分為幾個戰場:
  1. 誰受害? 受什麼損害? 罪刑相當嗎?
  • 主輕罰派: ㄧ. 狗受傷, 又不是人受傷. 今天為了 "狗受傷", 處罰 "人" ..

那動物園醫生給熊貓看 A 片 餵春藥, 熊貓玲玲原本無意交配, 算以強迫 暴力

藥劑, 催眠術, 或他法 使之難以抗拒而姦淫.... 這算強姦共犯嗎?

算家暴案件嗎? 晚晴協會也要站出來嗎?

二. 賭狗打架, 如果是對狗殘忍, 那賭拳擊, 賭泰國拳, 賭相撲,

讓人打架互毆, 對人慘忍, 不更嚴重嗎 ??

嚴重的不罰, 或沒罰那麼重 ( 本案最重可到 5~6 年耶, 3 年以上就算重刑)

賭狗有比賭人更嚴重嗎? 為了賭狗, 罰那麼重有道理, 法理嗎?

三. 種族歧視, 因為 Vick 是黑人, 所以被起訴 ...

遠因: Vick 從小生長環境不好, 家庭教育部好, 影響了他, 怎麼可以只怪他

近因: Vick 被壞朋友影響, 壞朋友看他有錢所以接近他 ... bla bla bla...

主重罰派: 論點眾多, 難以窮舉... 僅列舉一個我覺得 發人深省, 非常有趣的論點 ...

人受傷, 如果沒死, 可以替自己報官, 報警, 起訴 ....

如果自己不幸沒辦法, 還有家屬, 如果沒有, 檢察官起碼懂人的證據 .....

可是狗不會說話, 狗沒辦法作主, 誰替狗伸張正義阿 !!

這樣做是更殘忍的, 是更不人道的 ... 所以罰更重 ....

該法令乃是近年內頒布, 究竟 如何讓 "罪" 與 "刑" 相當, 各界也都在學習....

我覺得, 美國人真的過的太爽了, 錢多到沒地方花, 法律齊備到開始替動物伸張權益 !!

虧大了 的 失意傷心人 : Falcon 新教頭 Bobby

此教頭足智多謀主近攻, 據傳 Vick 就是他來此的主要原因, 所謂得英才而教之 ....

結果來不到半年, 球季還沒開始, 此夢成泡影 .... 唉 ....

使的我也不太想買票進球場看球了 . . .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沒搞清楚, 我就來了. 如果搞清楚, 我更想來. Part-2

Part -2 同窗課程 (Peer evaluation / Teams)

mba 非常注重 team work, 非常注重 discussion, 非常注重 participation.

ㄧ般學術研究學位, 也許多半是 heads down, individual work.

我舉幾個簡單例子, 也許更能說明課程如何進行, 同窗生活究竟如何?...

想像情境 a: 開學第 2 周專題作業, 第 3 周期中考, 第 6 週期末報告, 第 7 周期末考, 本學期結束.

這是現實, mba 把俗稱的學期 semester 切一半, 每學期只有 7 周. (我們叫 module)

這樣的生活步調, 維持 2 年.

* 以前當學生, 開學第 1 個月我的課本都沒買齊呢....


想像情境 b: 7 週都有作業, 明天要飛去外城市面試, 下週要參加 job fair, 報告又輪到我主筆

這是現實, 找工作是 mba 的大項目 (甚至是主要項目, GPA 高但卻沒工作有用嗎?).

1 年級 mba 要找 暑假 summer intern, 2 年級 mba 要找 full time

只要在找工作, 就有面試, 就要學習管理時間, 跟時間拔河; 每個同學都跟你ㄧ樣.

在 A 機場利用等待轉機時間跟 B 地點的同學討論個案, 上飛機後趕工自己的部份,

下飛機後奔回學校 email, 視情況討論.

大家都是緊湊的行程, time management 很重要, 相互體諒很重要.

輪流 watch each other's back. 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

要學會挑選組隊成員技巧, 不能為了人手充足, 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去面試, 就都選

不用找工作的 company sponsored student. 因為這樣反而不利, 自己貢獻少,

組員又沒有辦法親身體會你分身乏術的辛苦, 最後落的理外不是人.

也不能矯枉過正 , 為了實現 "大家穿同一條褲子" + "上同一條船, 福難同受"

同組成員都要找工作, 每週都有人輪流面試而缺席, 戰力永遠不足.

這是 "權利義務對等", 加上 "武器人質對等", 等於 "恐怖的平衡"...

這樣的生活, 我過了兩年.


想像情境 c: 有門課程總成績: 1/3 靠自己考試, 1/3 靠課堂發言討論, 1/3 由同組同學相互評分.

講白點, 考試全對總成績只拿到 1/3 , 另ㄧ 33%靠課堂參與, 另外 33%同儕互評.

ㄧ定有人此時跳腳, 質疑 "同儕互評不公, 不專, 不客觀". 課堂參與的評分很主觀.

Well, 社會上, 職場上, 不正是如此嗎? 企業營利環境不也是如此嗎?

務實面來說, 組隊要有技巧, 包括事前多打聽 誰是好的 team member (調查品牌信用)

事前評估 哪些隊員跟我搭配默契好 (了解能力互補, 彼此互信)

多加溝通 彼此的 schedule, 早點照知誰哪時沒空, 及早應變, 並且事後自己補回來.

Be fair, be approachable, be infromative, be honest, and be a problem solver.

如果各方面條件實在不充分, 換個學期再修也是個選項 (反正兩年有 8 個學期)


另ㄧ方面, 課堂發言乍看之下是非英語系學生弱項, 實際上的確是, 絕對是!!

然而, 難道是在出國後, 到異鄉才上課鮮少發言, 參加討論嗎?

以前在課堂上, 在團體中討論就言之有物, 擲地有聲, 反而來了異鄉就失常呢?

"橘生淮南則為橘, 橘生淮北則為枳" 易或 "冰凍三尺, 絕非ㄧ日之寒" 植得玩味

大家當然知道你不是用母語發言, 只是不確定我是不是就不在乎, 無所謂, 沒準備.

針對後者, 應該事前準備.

這樣的生活, 我過了兩年...


個人獨特心得:

離開母語環境, 以第二外語溝通, 讓我改變的不只是技能面, 更重要的是 "心態面".

過去, 大家都用中文, 加上我又打辯論比賽, 當辯論裁判.

別人說 "我不知道怎麼講" "我表達不出來", 我很難體會那是什麼? 遑論感受與心境.


現在, 我也遇到這樣的狀況, 自己也有同樣感受, 漸漸懂那種複雜情緒;

其實, 那情緒包含了很多層次:

"我有想法, 為什麼講不出來, 或者講出來意思不對"

"我的想法, 明明正確, 為什麼你們聽不懂, 不多討論, 或不認同"

"那算了, 我不講了, 也懶的管了. 既然你們沒耐心, 也不想努力聽懂我想講什麼"


跟美國人同組, 也同時跟其他非英語系國家人同組, 讓我體會深刻 感受深刻.

我的日本同學, 是 DoCoMo sponsor 的, 專長是行銷戰略與資料庫精準行銷

英語不是他的母語, 也不是他的專長, 必然影響了他的表達效果與效率.

如果多花點心思, 嘗試去聽懂, 主動去推敲對方在講什麼, 溝通確認,

收穫必然倍增.

但如果不願意了解, 或者懶的去花心思了解, 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離開母語的環境, 會強迫自己必須事前多準備, 準備充分, 盡量完整且仔細不遺漏.

呆在母語的環境, 不諱言比較容易臨場發揮, 比較輕鬆準備, 萬一臨陣磨槍不亮也光,

在工具層面來說, 當然是優勢.

但我個人認為, 正因為沒有母語優勢, 不能靠文字潤飾 巧妙閃躲, 非得硬碰硬 !!

反而更能砥礪自己一定要事先齊備, 功課做足.

在工具層面來說, 當然缺乏優勢, 但在養成觀念方面, 我認為利多.


把腦袋裡的想法表達清楚, 把話說清楚, 不代表想法有價值, 或者見解深刻獨到.

充其量, 我只是知道你想說什麼, 也許是想喝水, 也許看電視, 上街買菜這類罷了.


待續... Part -3 找工作

Part -4 觀念與文化

沒搞清楚, 我就來了. 如果搞清楚, 我更想來. Part-1

主旨是我的 mba 心得, 講述個人觀點與經驗. 不見得與他人經驗或者觀點ㄧ致, 也沒有必要ㄧ致.

我答應好友芭樂, 我會寫 勵志文. Well, 我會努力讓這篇文章充滿勵志 (感性), 又實用 (理性).
  1. 摘要
兩年前, 我沒搞清楚 mba 到底是什麼? 知道個大概, 但實際內容上, 卻很模糊. 但我帶種, 來了.

兩年了, 礙於台灣跟美國的商業水準落差, 教育制度差異, 社會文化分歧, 語言文字隔閡...etc

我還是沒有完全搞懂. 但是, 我了解的越多, 我更想留下來.

時光倒轉, 我還是會離鄉, 背景 - - 接受挑戰.

離開故鄉, 母語, 人脈, 告別熟悉的生活環境, 法令制度, 會帶給你很多不便.

具體來說, 會很麻煩, 增加成本, 暴露在風險之中, 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的學涯, 職涯, 與生涯.

我深信 What did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就像七龍珠裡的賽亞人ㄧ樣, 只要沒被打死, 從死亡邊緣爬回來, 就會大成長.

即使被打死, 還可以用七龍珠復活, ㄧ樣大成長. 那穩賺的啦 !!

回頭想想, 從小多看漫畫, 還大有幫助, 養成積極的人生觀, 奠定出國唸書的基礎.


2. 申請入學 (Qualifier / Differentiator)

常識: AT, 托福, 推薦信, 在校成績. <- 這些是 Qualifier, 我不贅述.

關鍵: 要有 Differentiator. 因為考試分數相同的人太多了, 選誰好呢? 用什麼標準選呢?

ㄧ部分的答案就在各大機構的 B-School ranking 的 criteria 裡, 提供很多線索.

Business Week, Financial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US News... etc, 採納並公佈 criteria,

mba 是職業學位, 跟ㄧ般學術研究學位不同. mba 學校排名好壞成敗取決於學生自己的就業表現,

其他種類學位學校排名好壞 靠教授學術領域的表現.

具體來說, 學術研究學位排名好壞, 跟 faculty 發表論文數量, 爭取研究經費, 攻讀博士班的比率...

mba ranking 在意畢業班畢業前3個月多少人找到工作, 畢業日多少人找到工作, 起薪, 升遷速度,

加薪速度, 更訪問企業主聘任各校畢業生滿意度, 訪問畢業校友滿意度. 不難感覺到本質的差異 ...

當然 mba ranking criteria 不會忘記 GPA, GMAT, student/faculty ratio...

所以想被錄取, 不應該 "只站在自己角度想" , 而應該 "站在校方角度想" 應該錄取誰..

不應該 "只站在當下時空點" 著眼, 而應該 "力足未來" 著眼, 成就導向, 企圖心導向, 動機導向 ...

- - -

"為什麼" "此刻" "需要" "美國" "本校" "mba"?

你期望得到什麼 ??? 這裡有你想要的嗎 ???

為什麼應該錄取你, 你的能力與經驗是什麼? 價值何在? 如何在兩年間加惠同屆其他人?

不能光拿不給, 你能貢獻團體 團隊什麼 ???

學成之後, 本學位會如何 加惠你的職涯 生涯?

請好好升官發財, 位高錢多權大, 擴大本校勢力, 並且捐錢給母校.

- - -

講完理論, 看看實務面, student body 究竟怎麼回事. 美國學生跟國際學生分開討論, 先看國際學生.

好學校挑好學生, 我提供以下例子思考:

  • Company sponsored studet (or Government sponsored student):

現況: 大公司 (多半日韓公司) 砸大錢派中階主管來唸書, 練語文, 畢業晉升.

理由: 對學校 program 利多, 因為這些人在大公司升到主管, 能力好, 絕對不是庸才笨蛋.

主管在管理實務經驗豐富, 相較初出校園新鮮人, 更適合 mba 個案討論教學.

畢業已經有工作, 好工作, 好待遇 (公司砸多少花費, 相對期望可想而知) 利 ranking.

學校又可以把獎學金名額空出來, 吸引其他人.

另ㄧ方面, mba 還有很多要找工作的學生, 需要透過就業輔導中心協助.

就業輔導中心更可聚焦有限時間與資源, 協助找到更好工作.

這是校方與企業雙贏.

心得: 申請面試時, 不妨問問該校面試官, 該校的國際學生比率, 來源, 職業經驗與就業狀況.

日韓企業不笨, 不會拿大錢開玩笑, 投資在錯誤的人, 投資在沒有利益的學校 program.

不妨參考他國聰明企業的選擇, 再回頭想想自己如何做決定.

職業學位是一筆大投資, 對學生如此, 對學校亦如此. 開銷很昂貴, 念完的報酬應該也要很理想.

每屆名額有限, 學校資源有限, 收了你就得割愛別人.

為什麼教室的位置要給你坐, 你想要/需要/必要嗎? 經濟效益有多大? 機會成本有多高?

這些問題我當初沒想清楚; 如果能想清楚會更好.

待續

Part -2 同窗課程 (Peer evaluation / Teams)

Part -3 求職 (Hard skills / Soft skills)

Part -4 觀念態度 (Step up / Speak up)